跳到主要內容區

耳鳴的新療法(黃啟原醫師)

耳鳴的新療法
 
成大醫院耳鼻喉科 黃啟原醫師
 
王先生今年六十五歲,早年從軍,擔任砲兵連隊,自十多年前退伍之後,聽力逐漸衰退,但仍不影響生活作習及日常交談。約莫一年前開始有耳鳴的情形,起初只在夜闌人靜時,微有蟲鳴之聲,但近半年來,聲響愈來愈大,而且連白天也不堪其擾,於是來到耳鼻喉科求診。
 
 
在接受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顱部攝影外,更安排了完整的聽力學測驗,其中包括:純音、語音聽檢、中耳阻抗分析、腦幹聽性反應以及耳聲傳射等詳盡的檢查項目。除了純音聽力檢查有異常之外,其餘各項結果均屬正常,在排除所有可能因為腫瘤壓迫或是其他退化性腦部病變之後,醫師診斷為老年性重聽合併耳鳴現象。 
 
 
耳鳴一般而言可略分為自覺性耳鳴與他覺性耳鳴。他覺性耳鳴的聲響是可以被他人或測試人員聽見的,此類耳鳴通常與病患本身頭頸部的血管病變或是異常肌肉攣縮有關,多可用內科或手術方法矯治;而自覺性耳鳴的聲響,只有病人自己聽得見,無法由他人或是其他儀器測出。目前,病因不明,可能與聽覺器官退化或是聽力中樞異常有關。一般所謂的耳鳴,多指自覺性耳鳴,正因其治療效果不十分顯著,故成為當下耳鼻喉科醫師相當棘手的問題。
 
 
根據國外文獻報告,總人口數中約有百分之十七的人患有耳鳴症狀,且其中有四成病患的日常生活已嚴重受到干擾。目前,因為致病機轉不明,所以治療方式也呈現多樣變化:從各類葯物治療、針灸、電刺激法、生物回饋、噪音遮蔽法到心理諮詢、靜坐療法等,林林總總,百家爭鳴。綜觀各類療法中,就個別群組而言,均有一定比率之療效,但若以籠統概括來比較所有耳鳴病患的治療結果,則任一種療法均無顯著效果,這可能與耳鳴本身具有多樣性,並非單一疾病,若單用一法來整治,會失於偏狹,無法全面適用的緣故。
 
 
自1983年起,美國耶魯大學的亞斯特伯博士對耳鳴提出了新的神經生理模型解釋後,並藉此在臨床上發展出新的治療模式──耳鳴再塑療法( 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1988年亞氏擔任倫敦大學客作教授並與赫若醫師等人成立耳鳴治療與研究中心,將其理論模式應用在臨床上,以針對耳鳴病患,提供新的治療方向。近年來,亞氏還在美國馬理蘭大學成立耳鳴研究實驗室,以改善目前的治療方法,該法已逐漸在歐洲及美國各地廣被應用。
 
 
耳鳴再塑療法 ( TRT ),簡單而言是利用神經系統具有的再塑性,以及對刺激的適應性,把它們應用在聽覺系統中樞,使其對於耳鳴亦產生所謂的適應性,來減輕耳鳴對病人所帶來的痛苦與衝擊。方法上則是利用直接諮詢法,強化心理輔導,以及配用寬頻噪音製造器和環境擬聲機,來達成聽覺中樞的再塑與適應,解決惱人的耳鳴問題。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曾有過短暫耳鳴的經驗,但通常都會自行消失,如果耳鳴現象持續不斷且影響日常作息的話,就應該找耳鼻喉科醫師診治,以排除可能的中、內耳疾病,顱底或其他頭頸部的病變;若屬於難纏的自覺性耳鳴的話,也不必太過悲觀,仍有相當多的治療方法可以解除,如耳鳴再塑法,即為其中效果相當顯著的新式療法。此外,目前醫療界及生理科學界正積極研發新的理論與臨床經驗,以求更進一步揭開耳鳴的神秘面紗,並且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服務。
瀏覽數: